“為風貌而設計”岳陽路實踐案例展緊緊圍繞上海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使命,加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推動城市更新?!皻v史、風貌、文化、藝術”是本次為風貌而設計岳陽路城市空間實踐案例展的主題策展理念?!霸狸柭贰钡墓部臻g是歷史人文的聚焦點和縮影,是重要的人們認知歷史風貌的空間場所。其新舊交融、有機拓展、傳統與當代的表象都直接反映了歷史、風貌變遷與傳統延續的矛盾、沖突與交融,獨具魅力與當代學術意義??臻g藝術季強調公共空間發展的時間線和歷史人文的發展面,使它們直面并相融,同時體現了當代人文、生活、風貌的典型特質與衍變。因此展覽的重點是尋找“歷史風貌提升”與“文化興市”有機融合的切入點,創造城市景觀與歷史文化交流的機遇。
策展人薛鳴華采訪報道
-策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就是您從什么時候接觸的?
「關于我本人的策展經歷,應該是從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開始的。當時我受邀參加了上海朱家角的“互動水鄉”分展場的策展。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是研究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和我們城市之間的關系,介于對城市生活的思考、對城市環境的思考提出的可能性,以及探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所進行的實踐性展覽。通過跨領域和跨學科的藝術呈現、公眾參與的系列文化活動,將藝術和規劃、建筑等領域的專業工作者與市民“連接”在一起。當時,基于對上海歷史文化名鎮朱家角的了解與熟悉,也提出預案,在朱家角做一次分會場策展,提出的“互動水鄉”概念也與城市空間藝術季他所提出的“文化興市,藝術建城”的理念相符合。所以2015年,就是我正式參與策展的開始?!?/span>
-做城市空間藝術季,靈感是從何而來?
「我本人是建筑師與景觀設計師,參與過很多城市發展項目,因為有這樣一個背景,在過程中,發覺城市有很多有意思的空間,除了對于傳統的專業領域里面的一些設計要求以外,我們還想探索更深一步,就是城市和公眾之間,利用這次展把一些文化藝術主題作為一個橋梁溝通的平臺,所以拓展核心還是圍繞著我們如何把公共空間,這些隱藏在生活當中,也切身與我們相關的,成為平臺作用的關聯,以一個內容來表達。當我們做完我們整個的一個預案以后,我們得到了上海市規土局的認同和支持。
今年“連接:共享未來的公共空間”這一主題的提出是上海城市空間中“斷點”轉化的產物和映照?!盀轱L貌而設計”岳陽路實踐案例展的核心呼應主題的同時,也是人與空間的關系問題的探討,主題是圍繞著徐匯區的歷史風貌,實際上是代表典型的上海海派文化。徐匯區自身人文歷史厚重,早期的一些西洋風格的建筑,承載上海的發展歷史和傳統記憶,其中的獨特性與上海自身的時代發展進程共同成長,滋養出的獨特人文藝術氛圍,我們希望通過“連接”,延伸出空間和人之間更多的交融點,探索上海這樣一個具有優秀文化歷史的城市,讓更多的文化和藝術進入,也讓更多的文化和藝術從這里產生,從這里走出。這次“為風貌而設計”的主題所言的“設計”,更類似于出謀劃策,是一種過程?!?/span>
-介紹一下這次展覽其間的活動會有什么亮點?
「我們選擇在歷史風貌建筑當中的黑石公寓,有一個核心,就是希望通過藝術家的眼光,展現傳統風貌的方方面面,目前當代中國比較知名的藝術家,從60后到90后都有選擇,一共近18位,其中有羅永進,陸元敏,楊福東等等。其中多位藝術家在徐匯區進行了實地創作,運用自己的視角與思考,再以自身不同藝術表達形式,比如濕版、波拉片、傳統銀鹽、攝影拼貼、攝影裝置等等,將藝術家的作品融入上海典型的傳統風貌建筑當中,跟公眾共同來進行展示與互動,來傳遞我們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和熱愛,這是一個亮點。
對于展覽的選址與內容,我們也做到了用心與盡心,就黑石影像展而言,我們把一些高品質的展覽館、博物館級別的作品,帶到公眾的生活場景和生活空間當中展示,藝術與我們的生活不再有距離,這也是藝術的本意,來自于生活,盡其力反哺與引導我們的生活,其中對于藝術公共教育意義的產生與發酵,其輻射力度,是通常展覽空間難以做到的。參展藝術家與我們在黑石公寓的展覽空間上也是有共識與交流的,對于自己的作品能在這樣的空間展示,大家都覺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黑石影像展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它也會是記載入史的一件事。當我們走了或近或遠的路,回過身,我們就會知道有這樣一群人,在這樣的地方,做了怎樣的事。
另外兩個的展覽空間,也是在上海徐匯區,將社區居委會閑置的空間進行了更新整合,有著“街邊美術館”的概念與功能,成為公眾可以進行交流互動的空間,我們讓文化和藝術的內容也在其中生長,“來自法國的上海人”賚安洋行建筑作品在徐匯,是空間的首展。展覽與公眾之間的密切與好感度,是超乎我們預想的,觀者對于這些建筑物的熟悉度,與我們的展覽初衷,或者說策展理念有了切實的印證。讓藝術和文化來溫暖我們的生活,溫暖我們的一個街區,我們能不能有更多的來溫暖和暖場,公眾的熱情,也是亮點的部分。
在藝術表達形式上,不僅是從視覺,聲音也是不能缺少的。我們請了聲音影像的藝術家用聲音展示傳統空間和歷史人文的主題創作展出,也就是“聲相”城市風貌音樂周,多媒體的影像技術以及結合不同樂器和音樂,通過聲音和不同藝術的樂器演奏演唱,也通過在這樣的一個歷史風貌建筑氛圍當中的空間,去演繹這樣的一個城市空間,提升到一個藝術和文化這樣可能性的實踐當中。同時期望建筑可閱讀街區,街道適合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這樣的訴求和理想能夠實踐?!?/span>
-那您對上海整體的藝術氛圍覺得怎么樣?
「我覺得近幾年上海的文化和藝術整體上有了非常大的跨越,而且在形式上,非常多樣性很豐富,無論官方或是民間的博物館、藝術館都是繁榮的狀態。特別是最近幾年的我們的城市長期更新,也釋放了很多傳統的工業空間等等,很大一部分被用以新的藝術形式,我深刻地感受到上海是有這樣的一個文化和藝術的發展空間的,也期待上海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span>
-未來的計劃?
「兩方面,一方面我希望有更多的機會讓規劃師、建筑設計師及設計師跨界,更多的跟藝術文化相結合,更多的參與到這些藝術的活動當中去,包括策展,包括參展,包括我們也參與這樣的一個建設的活動;另外一個,我們作為本行業的一個專業人士,所以更多的期望在未來的城市設計、城市規劃當中,更多的為城市的藝術,城市的文化尋找更多的空間,然后布局和推進更多這樣一個平臺,這也是我對未來自身所鎖定的一個方向?!?/span>
-在參與這次展覽策劃的時候面臨的問題是什么?
「這次的展覽從策展到執行還是非常的順利的。從總體上來講,現在上海非常重視歷史風貌街區整體品質的打造與保護,所以得到了政府與老百姓非常大的支持,可以說比較幸運,要說具體還有是什么?就是需要更多的去做一些藝術、文化的社會普及工作,讓大眾更多機會接觸與了解藝術文化的重要性,這是我覺得現在碰到的一個主要面對的問題?!?/span>
-策展這件事對您來說,意義是什么?
「我喜歡,但是覺得很累,因為這里邊首先是跨領域跨界,另外一個呢其實這個不是一個突發奇想,對于未來的很多方面,我一直是有自身的追求和疑問的,追求是希望它能夠真正意義上面獲得社會的認同,疑問是我一直在想能不能把一些人們對于傳統生活當中可能被忽略的內容補充進來,感受到其實生活當中充滿藝術,而不是都一定要到博物館,跑到某一個地區才能去感受到藝術的氛圍和熏陶。實際上高品質社區,應該跟文化和藝術相結合,通過這樣的跨界,通過我們的角度來對藝術和文化跟社區之間做關聯,談論藝術以外的跟藝術相關聯產生價值的一些內容,我認為現在做的事情就是這些?!?/span>
-一個優秀的策展人,需要有哪方面的素質,結合您經驗談談?
這個問題,就是說我們的藝術,對社會的價值對于公眾生活的價值和我們自身如何來發展,一個策展人都應該對這些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在某些領域是要有深切的了解,要有自己的角度,并且能夠能夠整合各方資源,呈現出一個理念和它最終所要表達的目標。好的策展人能夠進行結構性整合的能力,包括還有一個高度負責的態度,應該是充滿熱情和充分的尊重,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要求,我覺得策展人必須得有這樣一個情懷。
在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因建筑在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風格的建設,從而形成了城市風貌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徐匯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擁有眾多不同時代的西洋風格建筑,其中,部分建筑便是來自法國的建筑師賚安及賚安洋行設計建造。賚安及其團隊早已把上海作為了他們自己的第二故鄉,將畢生所學及建筑經驗貢獻給了這塊熱土。并曾自豪的宣稱自己也是一個上海人。
“來自法國的上海人——賚安洋行建筑作品在徐匯”是由上海安墨吉及上海交大團隊共同策劃,經過嚴謹的實地考證及長達一年的拍攝,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成果進行展示。同時,通過與上海城市建設檔案館協力合作,正在對賚安及賚安洋行的建筑進行資料梳理與編撰的研究工作。展覽經遴選,集中展出了徐匯區涉及的31處建筑中的28處建筑。建筑包括花園住宅、西式復古建筑、art deco裝飾主義建筑、現代建筑等多種風格。同時賚安洋行不斷的追求新的建筑風格和建筑風尚的訴求,以與當時代上海先鋒建筑師鄔達克不謀而合,諸如賚安洋行、通和洋行、鄔達克洋行、公和洋行等建筑事務所共同掀開了上海近現代新風格建筑的篇章,讓上海成為中國現代建筑的搖籃和發源地。
希望將整體空間打造呈現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境,傳遞一種一脈相傳的文化精神。希望呈現一個能多方位詮釋京劇戲曲藝術展覽,一個能更吸引青少年走進來的展覽空間。
黑石影像展
在老上海法租界優秀歷史保護建筑——黑石公寓舉辦的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影像展,結合攝影與都市文化的關系,邀請了國內知名的攝影藝術家群體。他們的創作手法獨特、當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中有學者、教師、設計師、學生、手藝人、職業藝術家等,囊括上海原住民、移民和游離者,年齡從二十多歲到六十多歲,作品成像于上個世紀中后期沿襲至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關注上海的歷史與發展,以此為創作背景,以自身的感悟,通過數碼、膠片、視頻與裝置進行創作,利用各種攝影呈現方式,比如濕版、波拉片、傳統銀鹽、藝術微噴、攝影裝置、攝影拼接……在作品的大小尺幅、后期加工、暗房沖印、軟件處理上,拋棄了力圖展現都市完美性這類淺顯的美學觀點。相反,他們像不喜歡雞湯一樣不喜歡糖水,但有時候他們仍然關注耀眼的東西,即便它們常常是偶然的、斷裂的、碎片化的,通過各自獨立的視角、時代情結、都市生活經驗選擇性的觀看,用自我形成的攝影語言,表達個體對上海的觀察、理解、記憶、印象和期盼,強調圖像藝術的記錄性、想象力和前瞻性,多元展現上海的前世今生。
“風貌”,泛指一個地方的人文特征和地質風貌。與日常生活相關聯,是結合著風土人情、自然環境的人文特征;也是現有的空間環境形成的地理特征。而聲音、音響、光影、影像既是風與貌之間的有機連接,又是人文與空間的客觀呈現。兩位藝術家借用“聲 相”的概念來表現上海徐匯區傳統風貌的回歸與重塑。
同時,依據城市設計學科的科學性的推斷以及創作者大膽的預測,將30年后上海岳陽路的城市面貌呈現于VR虛擬現實世界之中,以VR虛擬現實技術與城市設計學科的魔幻融合,讓體驗者對未來的城市風貌進行交互式體驗,以探索未來城市與城市歷史風貌間的關系。
主辦單位:
徐匯區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
徐匯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
協辦單位:
上海安墨吉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更新保護創新研究中心
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徐匯區天平路街道辦事處
上海市城建檔案館
上海市城市規劃展示館
參與單位:
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
上海音樂學院
全攝影畫廊
上海音樂學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