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逐漸消散的陽春三月,由2019年靜安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上海音樂學院協同發展中心立項資助的聲音景觀空間作品《城市臨響空間——富民路171號的聲音景觀》,與上海市民邂逅。作為靜安區文化發展資金支持打造的“聲音景觀+建筑閱讀”文旅新樣態,“城市臨響空間”正在嘗試探索一種聲音景觀融合城市規劃與風貌建設的新模式。
《城市臨空間》坐落在靜安區富民路,聚集著許多文物保護建筑,比如裕華新村、顧嘉堂住宅等,是一條隱秘在城市中心的“老馬路”;這條幽靜逸致的“小馬路”,還散落著華東模范中學、林立的設計師品牌店、抬頭可見的“居民公約“公示牌,充分展現了上海市民和這座城市的嚴謹治學、尊重原創和嚴守契約的精神。
項目立足于聲音景觀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將城市心情、街區風情、人文底蘊等通過音樂創作、音響設計、增強現實視覺呈現以及行為表演等多種方式,立體地呈現了聲音景觀到城市風貌的演進。
聲音景觀的概念最早由加拿大作曲家謝弗于1968年提出,指“一種強調個體與社會所感知和理解的聲音環境“,也就是人類世界中自然聲環境和人為聲環境的組合,是聲音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隨其外延的拓展,逐步應用于景觀設計、音樂人類學、電子音樂,甚至文學研究等領域。
《城市臨響空間》由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牽頭,攜手上海安墨吉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上海靜安置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在靜安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和上海音樂藝術發展協同中心的統籌下,整合了一支超級“跨界融合“創意團隊。團隊成員不僅有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陶思捷、李德欽、顏峰、唐銘等青年教授,也有來自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蔡張藺、香港理工大學的吳曉峰、安墨吉青年跨界媒體設計師秦煜雯等青年藝術家,還特別邀請到安墨吉AMJ薛鳴華團隊對本次活動現場富民路171號的建筑外立面及內部進行空間設計改造。
空間設計總監,安墨吉AMJ薛鳴華及其團隊對上海歷史文化風貌街區有著深厚的研究學問和更新保護經驗。對于此次的合作,也是作為學科跨界的嘗試與探索。在外立面的改造中,藝術總監薛鳴華提到:如今的街道在現代文明教育以及社會日漸成熟的管理策略中,早已有了相對的穩定性。街頭對當代文化的表達從來都是重要的場所陣地,在藝術上也已經成為某種流派和風格。因此,街道也應該成為讓思想翩翩起舞的地方。
AMJ團隊對于街道的研究與思考還遠不于此,道路和建筑之間,橫向與豎向的關系,游走移動與駐足觀望的關系,即是概念的沖突又是視覺的鏈接,同樣也是街道界面聯結要素和意義所在。建筑為主體居住服務主要體現在外部環境“立面”上——垂直界面具有實用功能與內涵底蘊,建筑與構筑物等年代感、材質感、功能特性,都會彰顯街道的獨特風格。
對于此次富民路171號的門頭改造中,在保留街道歷史風貌的前提下,用藝術化夢幻般的手法,將投影幕作為造型重點進行設計。投影幕的材質打破傳統店招店牌厚重的質感,似如由空間內部向外延伸的介質,將空間內部與外部相聯結,也意為室內藝術、街道藝術、公共藝術的融合。在功能上,投影外置的方式為藝術空間提供了強有力的表現手法,藝術空間內部活動都可展示于外立面,向過往行人與車輛都展示著藝術空間的內涵。
在空間內部設計上,統一采用單色——白色作為空間底色,在感官上形成強烈的視覺影響?!鞍咨耙馕吨鴫艋?,作為包容度最高的顏色,在設計理念上也有藝術跨界融合的意味,白色予人的感受更是想象無窮。在內部細節規劃上,采用老上海風格,舊時家家戶戶都有的八仙桌椅作為主要載體,半嵌入墻體的手法也帶給人思考與想象,就如夢幻空間的錯落交織,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