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歷史風貌街坊保護與更新的新模式與新路徑
——破解上海邁向2035卓越全球城市的難題之一
摘要內容
目前,伴隨著老城區改造提升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速,歷史遺產保護已經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但是在現實中歷史風貌保護與城市更新建設之間的矛盾是日益突出的。歷史風貌建筑作為承載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極大的保存價值。然而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在存量規劃和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歷史文化風貌區和歷史風貌街坊中將出現大量的開發項目,使得原來的“歷史風貌保護”制度在今天新的城市發展階段逐漸捉襟見肘,面臨被動的局面。同時歷史風貌街坊低下的居住質量和環境與現代化生活需求矛盾尖銳,街坊的更新勢在必行,街區民生問題亟待改善。
國家層面上,要求要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更高的站位和標準加強歷史文化保護,處理好保護與利用、傳承與創新的關系,讓優秀歷史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上海層面上,歷史風貌街坊更新模式要從以往單棟、一般性風貌保護轉向成片、成街坊歷史風貌保護,改變過去大拆大建的舊區改造思路,確立城市有機更新、以保留保護為主的全新思路。同時,盡力建立機制、創新辦法,改善舊區內群眾的居住條件。
本課題是對上海歷史風貌保護和城市更新工作作出的積極有效的進一步探索。
(1)為保留保護好上海城市風貌,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提出有效建議。
(2)探索保護歷史風貌,街坊有機更新的新模式,以更好的延續城市文脈,順應城市發展的需求。
(3)研究解決歷史街坊保護性開發困難問題的新路徑。
歷史風貌街坊是繼歷史風貌區劃定之后,進行搶救性保護的其它零星街坊。與歷史風貌區相比,其規模和尺度相對較小,其中很多的歷史建筑尚未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評估,并且街坊內的建筑是否保護保留、拆除更新尚不能確定。歷史風貌區在建筑高度、建筑風貌等方面有著嚴格的保護要求,而歷史風貌街坊的保護與更新方式更加靈活,經價值評定后對其中有價值的建筑進行保留,對無保留價值的建筑予以拆除,同時地塊還有新的開發量,街坊的保護與更新可以同時進行。風貌保護街坊包括里弄街坊、工人新村、混合型街坊和部分工業遺存街坊。
上海中心城區的舊改面積為11.84平方千米,其中歷史風貌街坊中的舊改面積占20%,成為舊改區域中的重要類型。而其中里弄住宅風貌街坊占約88%,由此可見歷史風貌街坊中的舊改問題主要集中在里弄住宅風貌街坊這一類型中,解決了里弄風貌街坊中的舊改問題,就基本解決了所有風貌街坊中的舊區改造問題,因此本課題選擇里弄住宅風貌街坊的保護與更新模式為研究對象,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得出平衡城市更新和歷史風貌保護的實際操作經驗,提出保護與更新的新模式與新路徑。
研究框架和內容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市歷史風貌保護和舊區改造面臨諸多問題,是城市發展矛盾的兩面。目前,在中心城歷史風貌街坊中,舊區改造與民生改善是提升老百姓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為保護好上海的歷史風貌和文化記憶,同時提升城市品質,實現歷史風貌街坊的最大價值,就應該打好歷史風貌保護與舊區改造的組合拳,走出一條將歷史風貌保護、城市更新、舊區改造有機結合、統籌推進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