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工業區工業遺存保護與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背景概況
隨著城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中國制造逐漸轉向中國創造,實現中國“工業強國夢”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產業發展迎來了國際新形勢和新機遇。吳淞工業區承載著上海工業文明的歷史記憶,是反映我國工業布局變遷、經濟結構規劃變化的見證與例證。吳淞工業區作為傳統工業區,其所面臨的轉型發展訴求在這個歷史階段前所未有的強烈。
面對新的發展要求,為了推動吳淞工業區的發展與更新,提升城市功能,本次研究以創新的思路和方法為起點,深入思考基于城市更新為前提下,以產業升級為核心,助力吳淞工業區和上海北部區域產業更新、功能提升、整體轉型的未來計劃,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持續性、系統完善、現實可行的吳淞工業區轉型與升級的整體思路。
吳淞工業區是上海的傳統工業基地,位于外環線北區段的兩側、寶山區和中心城區的交接部位。項目基地占地26km2,其中工業用地及相關用地總面積16.79km2工業用地及相關用地約占總用地70%,基地內寶鋼集團面積約7.27km2,約占總用地三分之一。
規劃構思
本次研究對吳淞工業區進行了深入詳細的現狀調研和分析,系統梳理評估總結與其相關規劃的基本情況,分析地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為后續規劃調整工作提供明確的方向及科學合理的建議。在現狀和規劃研究梳理的基礎上,規劃借鑒國際成熟案例與經驗,對吳淞工業區的產業升級、保護與更新進行策劃研究,定位未來的總體功能導向、產業目標、空間布局,提出獨有的發展戰略。并通過先行先試為整體轉型創造經驗,積累經驗,探索途徑,論證戰略和策略的合理性,制定現實可行的發展實施策略和機制,確保將吳淞工業區打造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老工業區再生、工業文明傳承、產業引領、產城融合的吳淞創新城。
困境與目標
吳淞工業區的發展面臨四大困境,分別為:
工業區轉型困境
吳淞工業區傳統的發展模式與寶山區乃至上海產業發展導向之間的矛盾日漸加深,產業更新轉型迫在眉睫。
工業遺產保護傳承困境
多數工業區的更新規劃對現代工業的遺產價值和保護工作較為忽視和漠視,對工業遺產價值的認知不夠,吳淞工業區內大量工業遺存價值有待挖掘。
大型工業區更新及再利用發展困境
吳淞工業區內廠區規模大小不一,目前傳統工業區更新利用模式單一,難以指導吳淞區內不同類型廠區的發展方向,有待探索創新更加多元、切實可行的新模式,協調好城市發展和城市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
與未來城市定位、功能嚴重不匹配
吳淞工業區內各個廠區自有系統的道路、市政設施、設備均是為滿足生產需求而設置,與上海2035總體規劃確定的“北部城市副中心,中央活力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定位嚴重不匹配。
基于吳淞工業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希望通過本次工作能達到以下四個目標:
1、提升原有工業產業,發展智慧產業,產業引領、產城融合,推動吳淞地區高質量發展。
2、認識和尊重其歷史文化價值、工業遺產價值和工業發展內容,最大程度地予以保留地塊內豐富的工業遺存,打造中國工業歷史和發展進程中的上海城市名片和形象。
3、通過先行先試為整體轉型創造經驗,積累經驗,探索途徑,立足于工業廠房更新、風貌保護、道路綠化條件,打造一個高品質、高標準、產城融合的寶山區城市轉型更新發展的標桿區。
4、發揮吳淞工業區產業經濟的重要價值,鞏固上海支柱產業的地位,成為后工業化城區的最佳實踐區,并提出系統完善、現實可行的新思路,為其他城市地區即將面臨轉型發展的工業區起到示范作用。
四大戰略
轉型—全新功能定位,產業轉型升級
建議吳淞工業區培育文化創意、平臺創新、研發策源、綜合服務、低碳示范五大功能,其產業向高端化、集約化、服務化方向轉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娛樂產業、生活型服務、生產型服務、教育培訓等產業。突出產業引領,推進產城融合,形成工作-生活-休閑融為一體的后工業化發展模式,使之成為充滿活力的24小時城區。吳淞工業區的轉型發展應當采取復合功能模式,形成城市副中心、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新都市主義生活區的空間集聚效應,在產城融合的途徑下實現了宜居、宜業、宜游,同時承接國家戰略。既實現了城市的轉型更新,又實現了產業的更新換代,構建了現代化的產業體系。
傳承—尊重歷史文化,傳承工業風貌
吳淞工業區作為老工業區的歷史使其內部現存有多處極具特色的工業遺產,而這些具有歷史風貌的工業建筑物和構筑物是吳淞工業區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同時區域內重工業企業內保留著大量具有獨特工業特色、代表獨特工藝流程的建筑物(構筑物、設備)和保存完好的空間格局、景觀結構,他們同樣體現著吳淞區工業風貌特色。
本次研究通過工業歷史風貌文化資本、工業歷史文化風貌建筑(構筑物)和工業歷史文化風貌街坊三方面建立吳淞工業區的工業遺產保護體系。并針對內部各個廠區不同的風貌保留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工業遺產保護更新利用策略,保證其可實施性。
更新—挖掘現狀資源,盤活土地空間
依據現有資料和充分的現狀調研及排摸,規劃范圍內挖掘與統計現狀資源,用地資源和建筑資源豐厚,綠化資源和水體資源獨特,且有便捷的公共交通資源。研究提出了產業轉型升級、功能全新定位的整體轉型思路,打造吳淞創新城區,從工業化轉向后工業化,從生產轉向生活,從工業區轉為城區,并結合自身優勢,形成多中心混合功能城市格局。引入小尺度混合街區、復合功能社區、15分鐘生活圈三大發展理念,分發揮工業遺產在創新經濟發展中的空間特質優勢,實現有機的更新轉型。
創新—搭建多方平臺,創新政策機制
搭建多方合作平臺,引入政府、企業合組的發展領導機構和分片區工作小組推進開發、便于管理,同時采用多元化發展的戰略。設立政府、專家、寶鋼、大型企業共同參與的委員會,并成立分片區聯合工作小組,使訂定的規劃能在有計劃且符合公、私利益的狀態下完成。采取辦公、商業、教育、文化藝術等多元化發展的戰略,由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整個吳淞工業區的開發,并以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為核心,打造工業遺產保護公園體系。
制定科學合理的實施政策與機制,如規劃土地機制、產業發展、未來持續管理和政策扶持機制、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再生機制、社區共治與公眾參與機制、互聯網宣傳與眾創研究機制與專家評審委員決策咨詢與參謀機制等。開展產業規劃同步驅動的開發模式,注重工業遺產保護,既有產業發展又有保護留存,保證了城市的活力;引導區域產業轉型,創新運用混合型用地;創新城市更新機制政策,保證城市良好運營。
項目特色
1、全息普查調研記錄
本次規劃針對工業區的保護與更新,通過完整、系統、地毯式的現狀調查與評估,建立全信息、網絡化、多維度的3D基礎模型信息平臺。對區域內建筑物、構筑物和設備逐一編號,詳細記錄及整理歸檔,并以表格的形式進行“一建筑一冊”的檔案式評估分析。此次規劃所建立的信息平臺也完整記錄了吳淞工業區工業風貌,保存了工業特色記憶。
2、完整科學的工業遺產保護體系
本次規劃對吳淞工業區工業遺產進行科學系統的的評估研究,創新性的構建了工業歷史風貌文化資本、工業歷史文化風貌建筑(構筑物)和工業歷史文化風貌街坊三方面構成的工業遺產保護體系,并對內部各個廠區不同的風貌保留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工業遺產保護更新利用策略,保證其可實施性。
3、創新性的政策機制
本次規劃針對開發模式、管理模式和土地政策,提出創新性建議,并制定了科學細致的政策機制,保證了規劃的可實施性。
4、小尺度混合街區的理念
本次規劃通過對國內外相關城市典型街坊尺度進行對比研究,形成尺度宜人(70m-200m)的四種契合基地具有工業風貌的小尺度功能混合街區模式。
實施情況
本次規劃獲得了專家、寶山區領導和寶武集團領導的高度認可。本次工作形成的《吳淞工業區現狀調研和風貌評估專項報告》成為寶山區第二批風貌街坊BS-111街坊和BS-112街坊的保護內容。本次規劃推動了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和鋼鐵博物館落戶寶鋼不銹鋼廠區。
項目貢獻
本次規劃得到專家、政府的充分肯定,給予課題研究成果高度評價,歸結為以下4個方面的貢獻:
1、提供上海市工業區轉型的先行示范,落實本市產業發展戰略,發揮在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作用,推進中國打造工業城市轉型更新
2、探索提出上海工業遺產保護更新和未來工業區發展的模式,為展現國家文化自信提供重要路徑
3、集中產業優勢、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中國寶武世界第一的戰略目標,為中國“工業強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4、促成該地區發展成為上海國際化大都市核心功能的承載地之一,推進上海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驅動引領作用
項目主要成員:
王林,薛鳴華,王旭潭,楊聰雄,徐子龍,沈禾薇,許永超,厲越,藍庭光,邵志超,周娜,代蘭,袁桂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