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北外灘北蘇州路濱河空間貫通提升工程
早在2015年,AMJ團隊參與虹口中部地區城市更新與設計,獲競標一等獎,開啟對于虹口區公共空間提升的思考與探索。2018年初,立足于上海2035城市總體規劃,我們啟動了“虹口北外灘CAZ(中央活動區)全球城市視角下的城市更新規劃戰略與實施策略”研究。關注全球視角下虹口北外灘“中央活動區”的城市發展新定位,深化城市更新規劃戰略與實施策略研究。為北外灘CAZ提出了“上海國際金融貿易核心,航運金融雙核發展,功能復合活力驅動”的發展定位與一軸兩帶三板塊七亞區的規劃結構,助力北外灘發展成為符合中央活動區標準的高品質濱水區。
北外灘CAZ規劃結構
在“一江一河”交匯的重要區位,我們針對“北外灘歷史文化主亞區”設立了重點研究區域,旨在深度挖掘文化資源,以城市設計為空間載體,確立蘇州河畔區域作為“對外,虹口文化歷史重要展示窗口;對內,北拓東聯區域發展門戶中樞”的規劃定位,依托四橫五縱三核一環的規劃結構,力爭用足用好啟動區內各項資源(包括:濱水歷史文化資源、碼頭資源、風貌街坊資源、綠地資源、商務商業資源等),活化公共空間,打造上海市最前沿最親民的濱水文化陣地與城市客廳。
自2019年1月起,我們開始針對蘇州河虹口段北蘇州路濱河空間(大名路至河南北路,長約900米)進行城市設計,作為上海市蘇州河貫通工程的一部分,積極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一江一河”發展戰略,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愿景是因地制宜打造世界級“河畔會客廳”,讓市民、游客能夠更舒適愜意地漫步河岸、坐享美景,浸潤在歷史文化、濱河風光和都市華美的交匯!
在全方位調研后,我們發現北蘇州路虹口段存在諸多現狀問題:
1. 空間斷點多:北蘇州路濱河空間原有濱河停車場、變電站、水質監測站和違章建筑等,空間封閉、嚴重阻隔視線,濱河區域存在諸多空間斷點。
2. 人行步道窄、路面高差大、濱河不見水:北蘇州路原有人行棧道僅1.5米寬,兩人并行就顯得擁擠,且道路路面高低起伏變化大、人行棧道與路面高差大,無法無障礙通行,步行環境較差。另外,沿河防汛墻高聳,與路面高差也很大,進一步造成視野阻擋,“身在濱河不見水”的情況尤為嚴重。
3. 環境臟亂差:由于原濱河綠地空間消極,存在一定空間死角,易產生垃圾堆積、流浪漢聚集、綠植雜亂等問題。對本就狹窄擁擠的濱河空間進一步造成了負面影響。
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次城市設計創新性引入“共享街道”理念,將北蘇州路濱河空間原有斷點打通,實現濱河空間全面貫通。在北蘇州路道路寬度變化大、路面高低起伏、人行棧道與路面高差大等現狀條件下,對北蘇州路路面進行全面梳理與重新布置。運用“共享街道+觀景平臺+濱河步廊”的全新模式。在滿足防汛墻結構不變、特殊車輛可通行的基本條件下,設計上做到雙層無障礙貫通濱河空間、大幅度增加人行空間、多模式消解高差、多節點特色景觀打造與多角度視覺引導,大幅提升步行友好性與可達性。同時對沿街建筑及空間提出針對性的功能置換建議與相應設計方案,以人為本,重點滿足市民游覽、觀景、休憩等需求。
北蘇州路濱河空間“一岸四段”規劃結構
一、上海大廈活力花園段
蘇州河虹口段現有兩大空間斷點,分別為濱河停車場與外白渡橋海事所。兩處節點現狀封閉,市民與游客不能進入、無法使用,并且視線嚴重受阻。本次設計針對上海大廈門前區域,改造停車場、優化車行道、拆除變電站、遷移水質檢測站。整體打通空間斷點,實現濱河空間全面貫通、開放視野,打造“城市陽臺”,全方位改善整體環境。同時針對海事所區域進行整體景觀品質提升,將海事所建筑改造成為公共服務配套建筑。改造后,海事所建筑在景觀上形態協調區域風貌特色,功能上形成“可進入、可解讀、可體驗”的服務空間。
上海大廈改造前后對比圖
上海大廈前道路改造前后對比圖
海事所改造前后對比圖
二、寶麗嘉酒店休憩觀景段
寶麗嘉酒店休憩觀景段設計策略為“共享街道+河畔客廳”。本段路面較寬,現狀條件較好,在禁機的基礎上,設計上增加喬木樹陣與景觀花境,結合室外休憩空間,形成絕佳的休憩觀景臺。二層木質平臺空間坐北朝南,允許外擺,重點滿足市民游覽、休憩、觀景等需求,真正實現“走過來、坐下來、美起來”。
海事所改造前后對比圖
寶麗嘉酒店旁蘇州河景觀步道改造前后
三、郵政大樓風貌展示段
郵政大樓風貌展示段西起江西北路,東至四川北路。本段道路寬度變化大、路面高低起伏變化大、人行棧道與路面高差大。在此基礎上,設計對北蘇州路路面進行全面梳理與重新布置,大幅度增加步行空間,將草地、坡道、臺階等軟硬質鋪地結合,多模式消解高差,在滿足防汛墻結構不變、特殊車輛可通行的基本條件下,大幅提升步行友好性與可達性,結合座椅提供休憩場所。同時,結合郵政大樓特色塑造郵政主題特色景觀,最大限度展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郵政大樓的歷史建筑形象。
郵政大樓旁道路改造前后
郵政大樓旁人行步道改造前后
四、河濱大樓特色風情段
河濱大樓特色風情段西起河南北路,東至江西北路。本段將原有的“人行道+車行道+濱河棧道與綠化”的路面組織模式,改造為“共享街道+觀景平臺+濱河步廊”的全新模式。結合河濱大樓立面風貌修繕與底層業態提升,將濱河區域打造成為全面無障礙貫通濱河空間,大幅提升步行友好性、景觀性、舒適性與可達性,激發濱河活力,同時展現河濱大樓獨特的風情特色。
河濱大樓旁道路改造前后
河濱大樓旁濱河空間改造前后
2020年,城市設計方案進入深化階段,與深化單位持續對接,攻堅空間斷點與實施難點。9月起,項目進入施工階段,針對現場遇到的各種問題,設計師常駐現場協調實際問題,深化方案細節,保障項目有效落實推進。北蘇州路濱河空間于2020年12月建成對外開放,受到廣大市民的高度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