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與更新
1.工程概況
項目位于上海徐匯區內的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總用地面積4.3平方公里,是上海市中心城歷史建筑和空間類型最豐富、風貌特色最為鮮明顯著、人文底蘊的風貌區。 本工程基于全系統、全方位的風貌保護、品質提升與文化傳承,通過微設計、微更新、微治理以及長期堅持的精細化管理,圍繞“點、線、面”的提升策略,塑造了一批有文化意蘊且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間,構建了多元豐富的海派文化特色風貌區。
2.設計特點
摘要:
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近五年來,從對歷史街區對保護和傳承工作本著大處著眼、小處著眼、問題導向,系統研究、全局思考、協同共治、疏堵結合,規劃引導,自主調整、活力溫暖的城市精細化管理與社區共同締造的原則,開展了一系列相關工作。
創作理念:
在風貌保護的層面,按照“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的指示,通過全界面、全周期、全要素的地毯式調研,全方位鎖定風貌保護對象,圍繞“點、線、面”提出整體保護、整治與提升策略。并創立了“一棟一冊”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標準和體系,與多部門配合,對保護對象實現全生命全周期的長效管控。在文化傳承的層面,通過共同締造公共社區平臺的方法,街道、社區規劃師、居民以及多部門共同參與。在風貌保護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風貌區歷史文化資源,配合已有的文化設施,不定期舉辦文化藝術活動,營造高品質的交流活動空間,打造文化風貌街區。技術實現:
(一)點上通過“精雕細琢”,房屋安全與居住品質得以提升;選取風貌建筑展現保護和延續街區文脈、記憶,軟硬共治,內外兼修,圍繞歷史建筑、文化名人、社會精英等不同主題進行打造。同時,設立了歷史建筑“第三方專業監管”、“小樣專家評審”等制度,確保修繕效果符合要求。如永嘉路511號,首先,對其恢復了建筑外部歷史風貌,入口空間結合街角形成口袋廣場。其次,將歷史風貌延續至內部空間,對室內進行修復與提升,轉變成為“城市客廳”“城市圖書收藏室”。最后,與京劇院合作舉辦了“海派京劇名家”的文化藝術活動,為511號注入了文化活力。
(二)線上通過“去粗存精”,街區有序與整潔風貌得以再現;對風貌區內多條風貌保護道路進行了整治與景觀品質提升,傳承高品質生活的街道環境。對店招店牌、墻面地面等、空調信箱等街道十要素,結合歷史風貌進行“一棟一圖”“一路一冊”精心設計、街道及社區規劃師與居民協商溝通、多部門協同實施聯合整治的共同締造方法,全面提升街道環境品質。對立面、平面、沿街設施三大方面進行了精細的設計與系統性的提升。對岳陽路、建國西路、永嘉路、嘉善路、高安路、太原路、淮海中路等多條道路的歷史風貌品質與景觀品質進行了顯著提升。同時通過多處富有文化意蘊的空間節點串聯成線,并舉辦了“閃回1912”“落葉不掃”海派文化秀等文化藝術活動,進而激活整條街道乃至整個街區。(三)面上通過“整體打造”,小區整體環境品質和管理能級得以提升。在道路整治的同時,向小區延伸,圍繞衡復風貌區精細化管理、架空線入地、歷史建筑修繕等,采取“微治理、微更新、微改造”的方式,打造有溫度的街區巷弄。如永嘉新村,通過“硬治理”和“軟治理”雙管齊下,打造衡復風貌樣板小區。首先,完成了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性修繕,恢復了建筑風貌,包括屋面、外立面以及內部公共區域,解決了老百姓“急難愁”問題;其次,對住宅小區實施了綜合治理,主要包括綠化、圍墻、非機動車停車房等公共設施。同時結合精細化管理,使小區整體環境面貌有顯著改善;最后,建設親民服務型居委會,創建有顏值、多功能、帶溫度的居民自治空間,定期開展便民服務、舉辦文化活動,成為凝聚公共精神的有效載體,使居民群眾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通過整治提升工作將永嘉路578號饅頭店變為“街邊美術館”,結合功能活化、公眾參與、藝術激發方式等將風貌保護與民生改善有機結合,并以點帶面的活化城市。以上海市城市空間藝術季為契機,街道舉辦了若干次市級文化活動,也逐步發展成為了周邊老百姓自己喜愛并自發組織活動的公共文化藝術空間。
3. 技術說明
(一)創新制度:在全國率先創建社區總規劃師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通過社區總規劃師制度,搭建與政府各部門、與社區居民等多方共同協調、溝通達成共識,最大程度落實相關保護更新目標,并結合區域網格中心實現長久管控。為上海的城市更新、文脈傳承和精細管理方面貢獻了更多徐匯樣本;
(二)長效機制:通過創建了“一棟一冊”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流程,以網格化、成體系、全過程的方式全面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通過建立了“一棟一圖”“一路一冊”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流程,對街道各個要素、社區空間進行全生命全周期的導則指導與監督管控相結合的長效治理;力求打造歷史街區城市精細化管理與社區共同締造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