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50工業風貌街坊的保護更新研究
一、 項目背景及整體概況
M50藝術創意園,位于上海莫干山路50號,原身是由上海春明粗紡廠等幾家小型企業工廠合并組成的工廠園區,位于上海莫干山路50號,總用地面積約2.84公頃,地處蘇州河南岸的一個大銳角,史上稱為“叉袋角”,處于風貌獨特的濱河區位。
M50所處濱河區位
市政府提出“一江一河”打響文化品牌的發展戰略,再次成為蘇州河城市保護更新與發展的契機。2018年,由普陀區規劃局牽頭,會同M50上級單位,再一次組織了針對M50整體工業遺產的保護計劃研究。具體研究、深入推進相關風貌保護更新發展的具體實施和策略。
蘇州河是重要的上海工業文明發源地之一,因擁有便利的水上運輸條件,沿線聚集了大量近代民族工業。M50廠區結構完整,自1938年至今仍保持著各個時期完整的工業建構筑物,又有著中心城工業建筑街坊肌理風貌的明顯特征。
二、 M50工業遺產的三大保護要素
經研究團隊研究梳理,將M50工業遺產總體保護三大核心內容,一是M50的工業歷史建筑,以單體建構筑物物質基礎為核心;二是工業風貌街坊,強調工業廠區群落綜合整體性,包含工業空間肌理、環境景觀肌理、獨特街區風貌等;三是工業遺產文化資本的保護,以非物質文化資本為核心,包括了工業遺產延續并結合新功能所營造的文化與藝術的內容總和。
1、工業遺產歷史建筑
M50最具藝術典型的建筑是入口處原來作為信和紗廠的董事長辦公室大樓(保護建筑),建于1930年,具有 Art Deco風格。
1號樓,原信和紗廠董事長辦公室
M50最大且最具有紡織工業建筑特質的信和紗廠紡紗車間(保護建筑),建于1938年,鋼混結構,底層層高4.5米,二樓最高層高6米 ,平屋頂高天窗,屋面有沖高氣窗。
4號樓,原信和紗廠紡紗車間室
M50建筑編號及整體建筑情況
2、工業遺產風貌街坊
1938年信和紗廠建廠(M50最早的前身),廠區邊界輪廓已開始顯露雛形。1948年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莫干山路50號以有機生長的趨勢,形成的小街坊尺度工業街坊格局。1984年,除北部部分增補服務配套倉庫外,上世紀九十年代又將沿蘇州河的中國電化廠也并入園區后,現狀格局基本形成。1990年,廠區內歷史格局完整,呈現出明顯的功能分區。上海因其獨特的社會發展歷程,城市空間結構呈現多樣性,曲折蜿蜒的街區肌理特性,城市工業與居民混雜交替,那種秉持傳統 “螺螄殼里做道場”的精細化城市管理精神,也體現在了廠區的建設上。
廠區格局變化
原信和紗廠廠區功能分布
3、工業遺產文化資本
M50工業遺產的文化資本包含從1938-1999 的工業時代與1999-至今的當代藝術時代,M50的工業遺產文化資本不僅是六十余載的民族工業與歷史,還有活著并生長的文化與藝術陣地。
街坊注入藝術活力歷程
街坊內藝術功能變化歷程
三、 以當代藝術為代表的工業遺產文化資本助力城市文化發展
雖然它在工業遺產物質層面的綜合評價在十幾年前并非最優秀,但作為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在上海的萌芽發展之地,和目前依然存在并持續發展的藝術創意園,還有完整的中心城老工業風貌街坊,其綜合研究價值極高。
研究團隊梳理了M50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對多位歷史保護專家、園區內當代藝術家進行訪談,再現了其以當代藝術為代表的工業遺產文化資本助力城市文化發展的歷程。當代藝術的聚集是M50最核心的文化資本之一,是由藝術家自下而上促進發展形成,是工業遺產物質遺存承載的非物質“創新文化資本”。
歷史保護專家、當代藝術家訪談實錄
四、 保護當代藝術推進M50工業遺產保護與創新更新發展的規劃
研究團隊以解決工業遺產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以促進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設以及當代藝術的發展為目標。為了保證公共利益不受損,提出凡是開發用地,不管M50保多少,開發總量不受影響。M50是創意產業,工業遺產保護的文化資本便會慢慢溢出,尤其作為文化藝術的巨大亮點將會帶動整個相關地塊的規劃,在規劃上保持新的開發容量的不變,平衡城市建設的成本支出。最后的結果是,在M50無論是保護建筑還是普通建筑,有產證的房子一幢都沒拆掉,進行了整體保護。M50之所以能全部留下,它不僅僅是因為工業遺產上,還因為它成了真正的當代藝術的聚集地,城市文化創意產業、藝術畫廊經營的聚集地,成了上海當代藝術的文化聚集地,工業遺產文化資本的實現之地。
五、保護發展戰略
M50藝術主導的園區建設,也面臨過度商業化的挑戰,需要繼續鞏固文化品牌,提出以下發展戰略。1.為繼續支持當代藝術的發展,需繼續保持工業用地性質不變。2.打造園區內“知名藝術家作品展示空間、青年藝術家孵化空間、國際藝術公 共交流中心”功能高度復合的藝術創意園區。3.為確保藝術的持久性及藝術地位,建立專家委員會制度。由藝術家、政府、 規劃專家、文化專家等組成。以確保其藝術性、空間使用的合理性、遺產保護的有效性。4.聯動天安陽光城地塊,通過與天安方案空間比對,功能互相補充,打造開放活力街區,使M50所在區域成為蘇州河兩岸貫通區域中最具文化藝術特質的重要節點。
在總體空間結構的不斷完善上,增強場地公共空間開放性,地塊整體聯動發展。園區邊界形成以蘇州河濱河景觀貫通帶,沿天安活力輻射界面、莫干山路風貌界面為開放界面的“一帶兩面”互動關系。
六、保護發展規劃設計
“在M50發展的20年中,入駐的一些重要的藝術家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史。和798一樣,是南北兩個重要城市在藝術上的呼應?!?M50的發展需要更融入時代,需要開放的大型美術館進入。
——藝術家谷文達訪談記錄*
核心功能優化補充,新增藝術展示空間。園區內部打造以藝術展示重要節點為核心,藝術活力軸為紐帶,功能高度復合的藝術創意區為土壤的“一點一軸一片”空間結構。保護保留整體小尺度街坊,完整保留1937年至今建成的具有工業及藝術代表性和風貌特色的建筑及整體格局。
總體空間結構
M50整體保護保留方案
M50現狀航拍
M50鳥瞰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