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西成里舊式里弄的“微更新”
改造后西成里臨街
一、項目背景
西成小區位于上海黃浦區衡復風貌區內,位于馬當路278弄,毗鄰新天地活力街區,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舊址、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張大千故居等歷史保護建筑等均坐落于此。小區始建于民國15年(1926年),上海典型石庫門里弄住宅區,由新式里弄和二級舊里混合,建筑密度大,狹長的弄堂縱橫交錯。
此次“微更新”旨在通過對社區空間的優化設計,解決民生問題,同時激發歷史人文空間特色,提升整體空間品質,打造具有人文氣息的高品質生活弄堂。針對西成小區整條里弄石庫門建筑的典型特征,注重與原有風貌的協調,保護并延續原有風貌特征,在設計中融入風貌元素,與整體風貌相協調,以提升整體空間品質,具體可歸納為“微改造”“微提升”“微設計”。
區位范圍
二、設計策略
“ 微改造 ” 指對各類建筑的外觀與室內以及街坊里弄公共設施的維護修繕中功能的提升。在維護建筑原材料、原結構、原風格的基礎上解決當代人們的生活問題。政府推進的傳統舊里的改造一直在持續進行中,從基本功能不斷修正,到煤氣改造,再到衛生設施改造,以及管線的重新調整等,都對社區的使用功能做了改造提升,以適應當代人生活的需要。
提升示意
“ 微提升 ”指風貌保護修繕整治中,在原材料、原工藝和原結構的基礎上,以保護為核心修舊如故,不僅達到環境的整治和品質的提升,也是對歷史風貌的尊重和延續。因此本次項目在西成小區風貌的 “微提升”中,更注重原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小區環境的維護與提升,在滿足居民區功能性上的要求的基礎上,針對它環境的特質來提出更新。
提升示意
“ 微設計 ”指在微更新過程中,當代的功能和對于改造對象的后期完善與美化,這個過程是對時代特性的重要顯現,也是設計隨著時代的演變賦予環境新的生命力和價值,這不僅是對生活上的訴求,更是對美學上的追求。在微改造與微提升后,對階段性無法解決的細節方面不足的問題在這一環節進行彌補,同時注入融合社區風貌的導向標識,根據不同風貌環境主題、四季變化做出美化生活環境的設計,多元時尚的活動讓民俗互動融入生活,打造富有人情味的居民生活。
提升示意
風貌標識道板
改造前
改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