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政法大學河西校區規劃及蘇州河濱水景觀設計

百年名校 蘇河明珠

華東政法大學河西校區規劃及蘇州河濱水景觀設計


2019年已實現濱河步道貫通的基礎上,今年,長寧區將華政校園整體風貌作為蘇州河沿線景觀的一部分,著力打造“思孟園”、“格致園”、“倚竹院”、“華政橋”、“桃李園”、“東風角”、“文化廊”、“法劇場”、“銀杏院”和“海棠園”十個景觀節點。項目以濱河慢行步道為連線,串聯起多元、活力、共享的濱河公共空間,讓華東政法大學的校園空間成為蘇河沿岸對市民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

源自百年前“圣約翰大學”的歷史建筑群與今日的蘇河美景相融,長約900米的蘇州河華政段也成為上?!耙唤缓印敝?,又一段獨具特色的濱水岸線。7月1日起,“思孟園”與“格致園”率先開放亮相,今年9月底前,蘇州河華政段“一帶十點”中的其余八處景觀也將逐一揭開面紗,華政校園內凝結中西文明精華的建筑群,也將陸續以“修舊如故”后的嶄新形象迎接世人。


DJI_0974的副本.jpeg

改造后蘇州河華政段濱水空間鳥瞰圖



本次設計理念為將華東政法大學這所“百年校園,蘇河明珠”塑造成為蘇河沿岸最開放的公共空間,最高雅的歷史風貌,最美麗的校園景觀。景觀目標為打造別具一格的“園中院,院中園”的景觀形式,通過保留保護空間格局、歷史建筑、景觀環境的方式,將華政校園整體風貌作為蘇州河沿線景觀的一部分,將景色開放給人民。


濱河的設計充分挖掘現有資源,將原本相互獨立的華政校園與濱河步道結合貫通,依托華政特有的中西合璧式的優秀歷史建筑,以“凸顯國寶建筑風貌,優化濱河景觀品質;挖掘校園人文元素,激活濱河人文空間;保障校園界面安全,建立安保管理體系”三大設計理念為核心,對原本狹窄逼仄、景觀單一、缺少公共服務設施的濱河步道進行全面梳理與重新布置,將原有單一的“人行步道+植物綠化”的景觀形式改造成為“校園景觀+共享空間+濱河步廊”的全新模式。



設計節點


節點1:思孟園——蘇州河畔的開放校園

開放濱河空間,拓寬并抬升濱河步道,凸顯國保建筑風貌,延續建筑的軸線關系,并采用緩坡大草坡化解高差,將校內英式風格園林景觀延伸至濱河,展現華政校園的歷史沉淀。


思孟園改造前3.png

思孟園改造前

思孟園效果圖.png

思孟園效果圖2.png

思孟園節點改造示意圖


DSCF4441.jpg

DJI_0967.jpeg

思孟園節點改造后


節點2:格致園——百年名校的英式花園

思孟園一旁的格致樓是華政校園中的“明星樓”,此前已經完成了建筑的保護性修繕。拆除浴室和打印室,開放濱河空間,拓寬并抬升濱河步道,凸顯國保建筑風貌,以具有獨特風貌的中西合璧風格的格致樓和韜奮樓建筑為依托,展現華政校園的歷史沉淀。


格致園改造前3.png

格致園節點改造前

格致園效果圖.png

格致園節點改造示意圖

格致園改造后.jpeg

格致園節點改造后



節點3:倚竹苑——一亭一榭的“長寧·蘇河驛站”

拆除鍋爐房,開放濱河空間,新建驛站滿足公共衛生服務等基本功能,結合華政風貌特色,師法自然,運用松、竹、楓等特色植物,打造具有獨特風貌的曲水流觴、一亭一榭的“長寧·蘇河驛站”。

倚竹苑改造前.png

倚竹苑節點改造前

倚竹苑效果圖.jpg

倚竹苑節點效果圖

倚竹苑改造后.jpg

倚竹苑節點改造后


節點4:獬豸園——安靜優雅的中式園林

以華政現有中式園林為基礎,提升景觀品質,設置曲徑通幽的漫步路徑和生態旱溪,打造寧靜優雅的中式園林景觀,將法獸獬豸形象喻于假山堆石之中。

獬豸園改造前.jpg

獬豸園改造前

獬豸園效果圖.jpg

獬豸園效果圖

獬豸園.jpeg

獬豸園改造后



節點5:華政橋——河畔小憩的綠意草坡

華政橋連接華政教學區與生活區,濱河步道拓寬并與橋協調,在橋兩側的原有緩坡基礎上,進一步塑造高品質的河畔的綠意草坡,成為可共享的放松休憩的場所。

華政橋改造前.jpg

華政橋改造前

華政橋效果圖.jpg

華政橋效果圖

華政橋改造后.jpg

華政橋改造后


節點6:桃李園——桃李芬芳的濱水觀景平臺

拆除水泵房,結合多幢歷史建筑院落,打造風格獨特的花園景觀,植物以“桃李”為主題貫徹校園精神;同時塑造開放寬敞的濱水觀景平臺,為市民提供最佳觀景視野。

桃李園改造前.jpg

桃李園改造前

桃李園效果圖.jpg

桃李園效果圖

桃李園改造后.jpg

桃李園改造后



節點7:東風角——舒適宜人的濱水漫步小徑

拆除附屬用房,開放濱河空間,拓寬并抬升濱河步道,凸顯國保建筑風貌,在景觀風貌改造提升的基礎上,打造舒適宜人的濱水漫步小徑。

東風角改造前.jpg

東風角改造前

東風角效果圖.jpg

東風角效果圖

東風角改造后.jpg

東風角改造后



節點8:法劇場——政法科普宣傳的公告舞臺

拆除后勤樓,開放濱河空間,拓寬并抬升濱河步道,通過下沉廣場與觀景平臺結合的形式,為市民與師生提供交流溝通、政法科普宣傳的公共舞臺。

法劇場改造前.jpg

法劇場改造前

法劇場效果圖.jpg

法劇場效果圖

法劇場改造后2.jpg

法劇場改造后


節點9:銀杏院——百年古樹之下的河畔生態綠地

圍繞掛牌的百年古銀杏打造銀杏苑,通過對古樹周邊生態環境的優化,凸顯獨一無二的百年銀杏景觀,彰顯表達華政百年名校的歷史演變。


銀杏院改造前.jpg

銀杏院改造前

銀杏院效果圖.jpg

銀杏院效果圖

銀杏院改造后3.jpg

銀杏院改造后


節點10:書香園——休憩交流的活力驛站

將校園公共設施與市民共享,結合圖書館和咖啡館及其周邊公共空間,打造市民可休憩、可停留、具有人文氣息的公共休憩服務驛站。


書香園改造前.jpg

書香園改造前

書香園效果圖.jpg

書香園效果圖

書香園改造后1.jpg

書香園改造后

2019年,蘇州河長寧段華政校園的濱河空間曾經歷第一次貫通開放,但由于客觀條件限制,沿河的校園歷史建筑群仍被各種灌木叢、圍欄、構筑物遮擋。不僅豐富的歷史風貌無法顯現,沿河岸線也稍顯局促。眼下,提升后的華政濱河岸線,除了已經建成的“思孟園”“格致園”兩處景觀,一旁位于校園腹地的韜奮樓也展露新顏。一片單邊最長達25米的草坡,將人們的視野由河岸延伸至古老的校園空間。這片已經佇立在蘇州河畔百余年的歷史建筑群,正在這次來之不易的貫通與拓寬中,與今天的人們重新建立連接。


全新提升后的華政段濱河步道,采用的是厚度達到10厘米的大理石拼貼磚,每一片扇形的紋路均由工人一塊、一塊打磨,并手工拼貼而成,總計有2000人次參與了這8萬塊大理石磚的鋪設。由于施工期間正值上海的梅雨季,為了保證拼貼好的路面不會因雨水沖刷而受影響,現場專門搭建了數百米長的遮雨棚,在不到30天的緊張施工中,高品質地完成了步道鋪設。至于為何路面要采用稍顯復雜甚至費力的扇形紋路?“因為要與沿河歷史建筑扇形的窗框紋路相呼應,這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對城市文脈的敬畏?!痹O計總監薛鳴華說。

思孟園施工照片.jpg

思孟園節點扇形路面鋪裝施工現場






昵稱:
內容:
驗證碼:
提交評論
評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