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場是一個不斷生長的地方。 一千三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八百年前,這里崛起富甲一方的鹽場;五百年前,這里遍布農桑興盛的田園;三百年前,這里成為商賈輻輳的市集;一百年前,這里更是人文薈萃的名鎮。 進入二十一世紀,城市化的波濤正激蕩著曾經寧靜的水鄉。作為“上海浦東最后一塊歷史文化遺產地”(阮儀三教授語),新場古鎮如何既保護歷經滄桑的風貌,又汲取持續發展的活力?緊鄰上海自由貿易區和迪斯尼樂園,古老的社區面臨全球性市場與文化的挑戰。與此同時,當代中國齊頭并進的“城市更新”與“鄉土重建”運動又帶來雙重機遇。新場或者在傳統商旅開發的侵蝕中名存實亡,或者通過自我創新的途徑實現復興。
古鎮的更新、是產業的更新,古鎮的復興、是文化的復興,古鎮的發展、是民眾的發展。開創一個承前啟后的當代新場,既需要增強原住民間對新興市場的理解,也必須喚起外來資源對本地傳統的尊重。仿佛腳下這片土地,新場將在時代潮流的不斷沖積中走向未來。
“新場古鎮實踐案例展”通過將藝術活動植入歷史街區,引導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 鼓勵有創業精神的青年一代關注新場豐富的文化遺產,通過多元化方式傳承舊的手藝,醞釀新的文化精神。參展團隊與藝術家從不同角度切入主題,創造互動體驗,將沉寂多年的場地重新帶入公共視野與街道生活之中。遵循“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提出的城市更新主題,希望以展覽為實驗場,以藝術為催化劑,凝聚傳統與時尚的原料,激發創意駐留新場,結晶出最美妙的新場實踐。
新場, 更新之地。
系列論壇:
古鎮,藝術,社會
10月31日,在更|新場舉辦以"古鎮,藝術,社會"為主題的論壇,邀請到日本著名藝術策展人北川弗蘭以及國內著名藝術家策展人通過分享藝術挖掘地域資源、帶動古鎮發展的實踐案例,探討如何更好地將藝術活動植入歷史街區,更好地引導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煥發古鎮新的活力。
保護,更新,創新
11月15日,在更|新場舉辦以"保護,更新,創新"為主題的論壇,邀請著名歷史古鎮保護專家阮儀三教授,其他歷史保護方面的專家、學者、管理者、當地民眾等各方代表共近30位,以保護,更新,創新為主題,大家暢所欲言,為新場古鎮的"保護,更新,創新"獻計獻策。通過分享楊梅竹斜街、景德鎮等歷史保護案例,探尋新場古鎮歷史文化保護需要堅守的底線和措施。
古鎮建筑的生長
11月29日上午,與旮旯聯合創辦人俞挺、戴春共同創立的非官方學術論壇Let’sTalk共同舉辦的古鎮保護與更新系列論壇, Let’sTalk@新場第一講——古鎮建筑的生長,邀請具有獨立觀點和實踐的建筑師、設計師、攝影師等開展研討,為新場古鎮未來發展獻計獻策。
建筑的保護與再生
11月29日下午,上海建筑學會歷史建筑保護專業委員會在更|新場舉辦以“建筑的保護與再生”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建筑學會歷史建筑保護專業委員會主任常青做主旨報告,嘉賓參與主題討論。
展覽內容
“茶室”—— 新場擁有浦東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歷史街區和傳統民居,將沿河的一進空間辟為沿河茶室,為大眾提供一個休憩的空間,同時可以感受新場傳統臨河的建筑空間。
“器”—— 自古以來,茶樓書館就是新場民間文化與生活的中心。以“器”為線索的展覽,由當代人重新詮釋“瓷、茶、琴、書、畫”等傳統藝術活動,將古鎮建筑空間與傳統文化藝術、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相融,達到激活歷史文脈,傳承傳統文化的雙重效果。作品提取古鎮建筑特色及相關紋飾元素,為古鎮限量定制出茶具產品。同時創作出以代表新場歷史的《熬波圖》為意象,可供游客參與手工制作的展示臺,從而親身體驗古鎮獨特的文脈。
“感觀新場”—— 展覽意在將新場古鎮的空間文化置入古鎮生活、傳統風貌、民俗活動之中,從不同角度探究水鄉古鎮場所文化,融合多重感官體驗,以多媒體的交互為手段,提供可觀、可感、可觸、可聽、可思的多維展示空間,探索新場古鎮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新場密碼”—— 一個關于新場的探索游戲?;顒右孕聢隼辖ㄖ慕浀浼毠潪榫€索,以復原新場生活場景為媒介,呈現手工業時代的匠人用心。策展人挑選20~30棟新場經典老建筑,對其中的建筑細節進行提煉,通過視覺影像化的轉譯手法,將它們制作成虛擬性的建筑密碼,并集中顯現于“更新場”的主展廳。作品希望引導參觀者深入發現新場的潛在價值,并使用新媒體技術這種激動的體驗。
“新場設計閃店”—— 是一個有關生活與藝術的概念性展示空間,也是一次遠離大都市的奇妙體驗??偣彩凰囆g家進駐為期兩個月的“新場設計閃店”,并圍繞“TAKE TIME”的主題,用各自的作品共同構建一幅融合傳統與幻想的生活場景。展場設計的靈感來自江南水鄉的建筑及手工藝材料。仿佛生活本身,展覽不會一成不變,新與舊的事物相互交替,實現動態的平衡?!靶聢鲈O計閃店”關注傳統手工藝在當代城市生活中的價值。希望以創新的文化活動為古老鄉鎮帶來活力,以及產業更新的機會。
“桃然新場”—— 希望在新場建立一個展覽、學術討論和社區活動的平臺。一方面,讓世界了解中國農業文明的傳統與現狀、問題與機會。另一方面,在展現“燦計劃”實踐項目經驗的基礎上,讓更多專業和金融人士參與討論,一起探尋C.A.N.的解決之道 Agri-urbanism (農業都市主義)?!盃N計劃”(C.A.N.)旨在探索文明與自然之間的共生機制。英文C.A.N.是Culture, Agriculture and Nature的縮寫。這次受邀參與“更新場”展覽的“燦計劃”一共分5個部分,分別為:C.A.N.、酵堂、弄堂、食堂、講堂。
“鹽非鹽”—— 鹽是生活味道的來源,也是新場建鎮的初始。以“鹽非鹽”為主題的展示與互動裝置,意在感悟和發掘鹽的文化藝術內涵和品德,用當代藝術的語言表達鹽的視覺藝術力量。 鹽是鹽,是超越時代的生命基礎;鹽又非鹽,代表傳統社會中勤勞和智慧的精華。鹽的特性可以反腐保鮮,作品以此寓意新場古鎮的活性延續。
“拾久新場”—— 新場曾經的上海針織十九廠坐落在新場古鎮。上??臻g藝術季新場分展場將在這廢棄已久的廠房開始“拾久新場”創意園的正式啟動。來自各地的藝術家與本鎮的群眾近50余人,在這里用當代詩畫、當代雕塑、影像、裝置、光雕塑、生命裝置、民俗表演等展示人類各種生存空間的今昔與未來的探求。這次展覽突破了封閉在專業場館的限制,真正走向社會的核心——民間。藝術不再是清高無上的專利,人與人之間需要平等溝通的心理與物理空間。在兩個月的展示期間,這里還將舉行各種活動,包括藝術與社會等內容的研討。